【转自中国皮革和制鞋网】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相关政策看,主要是在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守住民生底线,稳定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工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经济结构改革值得关注五个投资机会:一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加快绿色发展;五是化解产能过剩。
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这是今年2月10日第九次会议后,时隔9个月再次公开报道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
根据新华网的会议报道,本次会议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尽管近年来GDP增速不断下行,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而非全局性的。无论是消费品还是投资,供需都面临结构性失衡。以消费品为例,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而当前中国人均GDP已达到7800美元。但中国消费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端的变动,一方面是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明显过剩,如衣服鞋帽库存持续增加,价格不断下滑;另一方面是高端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
从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相关政策看,主要是在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守住民生底线,稳定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工作。经济结构改革成功的前提,是GDP增速维持在合理区间。一是因为中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只有使经济增速维持在中高速水平,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采取激进的改革方式,将使经济增速大换挡,居民福利严重受损,有违改革宗旨。二是若经济增速跌破合理区间,结构改革也难以成功。经济增速大幅下行,将带来大规模企业倒闭、失业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经济结构改革成果更无从保障。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经济结构改革将带来投资机会,以下五点值得关注: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本轮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国企的分类改革,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企效率与竞争力。国有企业改革“1+N”文件体系中的顶层文件于今年9月出台,相关具体工作也已展开。十三五时期,提高国资证券化率将是国企改革的重点。一是集团层面的重组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走出去。二是资产注入,目前我国IPO仍有难度且周期长,通过定向增发的形式注入资产将是提高证券化率较为便捷迅速的方法。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公司治理能力。
第二,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本届政府在财税领域已有多项改革措施,如剥离城投企业的政府融资职能、赋予省级政府发债权限、推广PPP模式等,但财税领域仍有诸多改革工作亟需开展,如李克强总理近期在座谈会上提到的结构性减税与大力推广PPP模式等。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高科技企业有望享受到结构性减税,税赋的减少将改善其现金流状况,助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相应地在资本市场上其估值也应相应提升。而随着PPP制度环境的改善,PPP正在加速签约,一些国企央企以及大型民企已参与到PPP项目中。
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1998年房改释放了住房需求,带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在政策引导与高利润率驱动下,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最终使得供给过剩凸显。会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可能采取的措施一是政府购买商品房转为公租房或保障房,二是继续降低房贷利率减少购房成本以刺激需求,三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市区的迁移聚居。随着库存的消化,房地产业的现金流将得到改善,从而有资金继续开发房产项目或投资其它行业项目。
第四,加快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一是污水、大气、土壤的治理。根据环境部的数据,2014年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品质达标的样本比例均较低,已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未来污水、大气、土壤的治理力度将加大,可能采取的方式包括PPP或第三方治理。二是循环经济。在减少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五,化解产能过剩。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产能过剩企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会议提出要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未来去产能的可能路径一是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减少企业间因不协调导致的去产能阻力;二是加快产能输出,将工厂迁移至中亚、非洲等国家,在供给端消化产能;三是扩大出口,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等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